您的位置 首页 消费

5年新生儿数量下降40%,10年后鸡娃现象消失!海淀家长:终于不用再抢跑了?

“鸡娃”现象在未来十年会逐渐消失,取而代之的是家长们更注重孩子的整体发展。 ——储殷 新生儿减少 幼儿园从“一位难求”到“一娃难求” 中国近年来生育率持续下降,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。…

“鸡娃”现象在未来十年会逐渐消失,取而代之的是家长们更注重孩子的整体发展。

——储殷

新生儿减少

幼儿园从“一位难求”到“一娃难求”

中国近年来生育率持续下降,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。

8月8日,又有一位专家,中国工程院院士、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乔杰称:我国新生儿人口数量近5年内下滑约40%,2022年全国出生人口共956万人,预计到2023年,出生人口数会进一步下滑,只有约700万~800多万

“现阶段,育龄女性生育力堪忧”。

图 | 微博@第一财经日报

新生儿的减少,给国内教育市场带来很大影响。首当其冲的,就是大量幼儿园关停。

根据教育部发布《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》显示,全国幼儿园比上年减少5610所;学前教育在园幼儿比上年减少177.66万人

图 | 教育部官网

曾经挤破头也进不去的北京市区幼儿园,如今也开始“吃不饱”了。2023年招生季,北京主城区的一些幼儿园开启了“抢娃”模式

图 | 微博@虎嗅

有一位海淀家长为孩子报了3个志愿,特别是第二志愿的幼儿园,是某金融单位内部系统幼儿园,属于北京市一级一类公立幼儿园,往年不对外招生,托人找关系都进不了。

但没想到,次日不但第一志愿学校打电话来表示可以接收,甚至第二志愿学校也在当天就致电家长,表示今年非本单位职工家庭的孩子也能获得入园学位。

图 | 未来网

从以前的“一位难求”到如今的“一娃难求”,面对这样突如其来的转变,这位海淀家长表示,生源减少对家长心理能产生一定的减压作用,至少不必那么“内卷”了。

不愿生娃的背后

是高昂的教育成本和鸡娃竞争

这两年,想必很多人都和这位海淀家长一样,或多或少地感受到了生育压力大、新生儿减少带来的社会变化。

为了提高生育率,政府各种奖励政策层出不穷,但生育率依然一路下滑。在众多“为什么不愿意生娃”的讨论中,教育始终占据着话题中心。

⚪如今升学竞争那么激烈,培养一个娃就已经扑上了全家的精力,怎么还敢生第二个?

⚪养一个娃,读书、课外班、夏令营……花费百万,如果上国际学校更是价格不菲,一朝回到解放前,又何必生娃?

总而言之,教育成本居高不下和无止尽的鸡娃竞争,让父母们战战兢兢,心力憔悴,打死不愿生二胎,年轻一代甚至不愿结婚生娃。

图 |《坡道上的家》剧照

这种现象,在经济发达、教育竞争激烈的地方表现得更为明显。

携程创始人、人口学家梁建章,曾在直播中分享过一组“学习时长与生育率关系”的数据。

▲ 梁建章在直播中提到学习时长与生育率的关系。

图 | 直播截图

数据显示:一般而言,孩子的学习时长越长,这个国家的生育率就越低。

其中,中国以57小时,成为全球学习时长最长的国家。

相反,那些高生育率的代表国家,如瑞典、法国和爱尔兰,他们孩子每周的学习时长都不超过45小时。

点击查看梁建章智慧分享

从人口经济学看“双减”本质?

一个埋头苦学的孩子背后,站着的是整个为之付出的家庭。全家都在鸡娃,谁还有更多的功夫和精力再去生娃?

典型的案例可以看看韩国,年年刷新全球生育率低谷值,其教育竞争的激烈程度亚洲闻名。

图 | 微博

为了考进“SKY大学”(首尔大学、高丽大学和延世大学,这三所大学的英文首字母缩写),小学生放学后奔波于各个补习班之间,每晚12点睡竟然算“早”的。

图 |《课外教育悖论》

到了高中,形势就更紧迫。“不睡觉自习室”里灯火通明,学生熬通宵后第二天再去上学,也很普遍。

甚至,在韩国学生中有一句人人熟知的口号:“四当五落”,意思就是你每天睡四个小时,就能考上;多睡一个小时,你就要落榜。

如此鸡血,多么可怕!

再加上养个娃动辄上百万的成本,普通家庭难以负担。

据统计,全国家庭0-17岁孩子的养育成本平均为48.5万元。上海以102.6万的“傲人”成本勇夺第一,北京则以96.9万紧随其后。

图 | 微博@新浪教育

还没等到“金子发光”,兜里的“金子先花光”。

如此高额的养育成本,再加上让人苦不堪言的鸡娃大战,生育率持续下跌也就不难理解了。

专家:你能接受“不成功也可以”

鸡娃现象就会消失

愿意生娃的人少了,对于家长们来说,或许是一个好消息:生源减少、竞争降低,似乎也不用那么焦虑了。

逻辑上来讲,确实是这样。但如果你要挤精英赛道,竞争永远存在。

比如韩国,生育率已经低得不能再低了,为什么升学竞争还是那么激烈,满大街都是补习班?

图 | CCTV财经新闻截图

事实上,放眼世界,优质的教育资源,无论放在哪里都是供不应求。

对于头部学校的资源争夺,短期内不会有太大的缓和。

▲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曾说,“好的大学依旧会是白热化竞争。”图 | 微博@手机上的新浪

虽然大环境无法改变,但不代表家长们的教育方式不能改变。

教育专家储殷教授在一次讲座中提到,鸡娃现象在未来十年将逐渐消失。

因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,家长们会明白事实并逐渐改变观念,意识到好的成绩并不是唯一的成功标准。

图 | 网易新闻《C位观察》

“在任何一个社会成功者都是少数,大众和精英的生活各有其安排,不用太不甘心”。

“你能够接受,就是你不需要这么成功的时候,就可以过得还不错了。”

储殷教授以自身举例称,自己和妻子都上的是985,但对自己孩子的要求就是“没有必要上985了,他的很多问题我解决了,能上个一本就行了”。

但放弃“鸡娃”≠躺平,家长们将加注重孩子的整体发展,关注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培养,而不是将全部希望寄托在分数上。

图 | 网易新闻《C位观察》

正如储殷教授所说,面对鸡娃教育现象,我们不应该单纯地看竞争是不是小了,而是去思考如何改变和调整现有的教育方式。

注重平衡和尺度,让孩子能在学习、成长过程中,享受到人生更多的自由和多样性,才是我们更该去关注的事情。

图 | pexels

教育之路,任重道远。

希望在这漫漫长路上,我们可以携手成长,与时俱进,共同为孩子创造更美好的未来。

免责声明: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,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、暗示和承诺,仅供读者参考,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(内容、图片等),请及时联系本站,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。
返回顶部